宋致元又向一旁的中年道士介绍:“这位是赵致然,君山庙祝。当年我为无极院巡照时,便在我手下,我眼睁睁看着他从扫圊做起,八年时间,成了君山庙祝。”
赵然笑道:“若非巡照师兄一路提携,我如今说不定还在扫圊呢。”
陆监院微笑道:“真是后生可畏,我在你这个年岁,还跟经堂里日日念经,天天想着怎么过下个月的考核。”
三人笑了起来,又说了一阵子,陆监院便告辞了。
陆监院走后,宋致元道:“这位陆监院出自夔州青羊宫,后来在玄元观做过经堂静主,我去玄元观的时候相处得尚可。他三年前去了都府,任景寿宫的高功,前年兼了都讲之职。去年景寿宫云老监院年岁大了告退,玄元观挽留做了方丈,他便升了监院。”
赵然知道,都府的景寿宫向为玄元观所倚重,景寿宫的监院,在整个川省都很有话语权。玄元观的监院李云河、都管赵云楼都曾经做过都府景寿宫的监院。
宋致元又道:“这位陆监院为人还是很直爽的,有空你多亲近亲近。”
这是为赵然铺路,赵然自是满口答应。宋致元为巡照的时候,提拔赵然还有几分功利之心,比如帮侄女宋雨乔重入师门,为自己上台做无极院监院进行交换等等。但经张云兆一事的沉沦之后,如今坐到了保宁府玉阳宫的监院高位,心态已经和当年不一样了。
他自知以自己的年岁,能做到这个位置,已经再无更上一层的可能性,所以心底下有几分期许,盼着赵然和赵致星能够走出来,将来也好照应宋家。这两人中,他当然是更看重赵然。
赵然询问这次大议事的内容,宋致元知无不言。他是刚从玄元观巡照高位上出来的,内情了解得不少。
除了奖掖功绩和惩治罪责外,这次大议事上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内容,就是讨论白马山以西新占大片土地如何纳入大明治下的问题。
这片土地上有龙白、查马、筇河三座夏国城寨,周边是难得的红原草场,是个放养军马的好地方。按照大明原本的惯例,新占一处便设立一卫或者一千户所,实行军户编制,整体纳入松藩卫即可。
而松藩卫是战区,实际上是大明对在这一片战区中设立的众多一线卫所的统称,在朝堂的编制中是不存在的。或许将来可能设置真正的松藩卫来管辖,但这些卫所目前在形式上并没有统一规制,都受川西总督府节制。
但在这次白马山大战中,明军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,有一个关键的因素在其中起着作用——内应。此内应非大明所遣,而是出自上述三寨。
夏国的立国之基是党项八部,除了八部之外,许多地区还有很多藩人、山民的后裔,形成了大大小小的部落群,实行的是土司制,由土司自行管理当地部民。
历时八年的白马山大战,将夏国着实折腾得不轻,最初几年还能保持攻势,到了后来,则只是勉力维持,已经后继乏力了,无他,消耗太过巨大了。
尤其从前年底开始,很多后勤接济都跟不上来,于是白马山周围驻扎的数万夏军便开始祸害起周边的部族山民了,其中尤以上述三寨受害最深。
深受其苦的三寨忍受了一年,实在忍受不下去,龙白土司、查马土司和筇河土司聚到一处达成秘议,决定向大明投顺。经过与川西总督府和道门提调署长达两个月的拉锯协商,终于达成了接应明军占领白马山的密约。
经庐山总观、南京内阁同意,总督府和提调署答应了三部的条件,允许三部在归顺大明后继续自治,同时驱逐佛寺,改建道观。
如今白马山大获全胜,明军已经进驻到了白河一线,隔河与夏军对峙。白河是条湍急的河流,素有天险之称,一时之间很难攻克。说实话,与夏国的南线战场基本上已经打不下去了,不仅是夏国疲惫,支应了大战八年之久的大明西南诸省也同样疲惫不堪。
庐山总观和南京内阁的意思是,战事暂时到此为止,待巩固之后再图将来。
那么,现在问题来了,新占的红原草场和龙白、查马、筇河应该怎么管理呢?
对这个问题,庐山总观和南京内阁没有达成决议,为之争吵了半个多月。
各种意见观点不一,有缓和的,有激进,基本上分成两派。
一是遵照原先的承诺,放任三部自治,只由道门派遣道士入驻三部,传布三清恩泽,敦促三部部民改信。
二是撕毁原先的协议,强行解散土司,改土归流,编立军户,设卫所实行军管。
两种意见争得不可开交,各自都有各自的道理,而且左看右看都不能说不对。总观和内阁无法形成统一的决议,干脆扔给了玄元观、川西总督府和道门提调署,让他们先给出建议——毕竟将来这块地方依旧要由川省来管理。
因此,在这次大议事上,玄元观准备征集各方宫院的意见,以备咨询。
第五十四章 拔度英魂
“……九幽路远,能追已往之魂;三宝功勋,可荐不回之魄。凡修祭炼,必仗神恩……”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