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明惊变

第1节(2 / 3)
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
徐达字天德,濠州[2]人,为朱元璋同乡,自小家境贫寒,却由此而磨炼得性格坚毅,遇事善用脑筋。至正十三年(1353年)六月,当时隶属于红巾军首领郭子兴的朱元璋回家乡招募兵士,二十二岁的徐达仗剑从军,从此开始了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的戎马生涯。
至正十五年(1355年),徐达因战功被擢升为镇抚。不久,起义军内部发生了和州[3]事变。红巾军首领之一孙德崖因其部缺粮,到和州请求朱元璋资助,朱元璋以大局为重,收留了孙德崖的部队。而朱元璋岳父郭子兴与孙德崖素有嫌隙,知道后很是生气,亲自从滁州赶到和州训斥朱元璋。孙德崖听说后有些害怕,便打算悄悄地溜走,却被郭子兴派人抓住。孙德崖部下听说后大为气愤,一场内讧即将发生。
刚好此时朱元璋赶往孙德崖军中,打算为其送行,结果被孙德崖部将趁机扣住,并扬言要杀掉朱元璋为主帅报仇。徐达在城中听说朱元璋被孙德崖部将扣为人质,生命危在旦夕,不顾个人安危,毅然到孙德崖军中劝解,并请求代替朱元璋作为人质。后来经过多方调解,孙德崖、朱元璋均被对方释放,一场危机得以平定。
正是在这次事变中,徐达的舍身相救赢得了朱元璋的绝对信任,后来朱元璋羽翼渐成,雄霸一方,徐达总是位在诸将之上,长期担任最高军事统帅,为朱元璋开创大明王朝立下了盖世之功,被誉为明朝“开国功臣第一”。
北伐事关重大,朱元璋事先作了周密部署,分为三步:第一步,“先取山东,撤其屏蔽”;第二步,“旋师河南,断其羽翼;拔潼关而守之,据其户槛”;第三步,“进兵大都”,灭亡元朝。
按照部署,徐达、常遇春率主力军由淮安北上,直取山东。同时,朱元璋麾下另一员大将征戍将军邓愈也率领军队进入河南境内,自襄阳向北攻打南阳,目的在于分散元军兵力,配合徐达主力军作战。徐达、常遇春的主力军非常顺利,如秋风扫落叶一般,很快占领了山东全境,随即率军进入河南,兵分南、北两路,南路攻取归德、陈州、许州,与邓愈军会师;北路军则由山东郓城溯黄河而上,直逼军事重镇汴梁[4]。
先看南路军。当时驻守陈州的元将名左君弼。左氏最初是南方弥勒教彭莹玉[5]的门徒,红巾军起义爆发后,他聚众数千人响应,与巢湖红巾军赵普胜部势相联结,后因与赵氏不和,独据庐州十余年,为天完政权汴梁行省首领,曾经出兵相助朱元璋死敌张士诚,被朱氏击败。朱元璋发兵攻打庐州时,左君弼不能抵御,逃奔汴梁投降元军,后奉命防守陈州。
徐达南路军到来后,左君弼弃城逃往汴梁,母亲却被徐军俘虏。徐达对左母以礼相待,不但没加伤害,还主动将其送往汴梁与左君弼团聚。这一招怀柔战术相当有效,在左君弼心中掀起了巨大的波澜,他感激徐达释母之恩,开始在战降之间摇摆不定。
徐达大军很快包围了汴梁。守卫汴梁的主帅是元将李克彝。他看见徐军来势汹汹,志在必得,料知孤城难守,不免心中胆怯。加上知道另一守将左君弼无心恋战,担心左氏随时会倒戈相向。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,李克彝不战而逃,趁夜色带领一万人向洛阳逃去。左君弼顺势开门迎降,徐军兵不血刃地占领了汴梁。
就在朱元璋大军锐不可当、风卷残云般攻城略地的时候,元廷内部正大搞派系斗争,元军各地将领各自为政,与元顺帝太子、朝臣党同伐异,相互攻打,乱成一团。为了充分利用有利时机,徐达提出了直捣大都的计划。朱元璋表示同意,并亲自绘制《征进阵图》交给徐达。
明洪武元年(1368年)闰七月初一,徐达率二十万大军渡过黄河,向北挺进,一路摧枯拉朽,风卷残荷,锐不可当。七月二十五日,徐军进抵通州[6],大都东边的门户已经被打开,元朝京师近在咫尺。
大都即是著名的燕京,其东南面是广阔无垠的平原,西面是蜿蜒起伏的山峰,一直向东北方向延伸,直到山海关外。山间的关口有“一夫当关,万夫莫开”之势,成为联结长城内外、大漠南北的咽喉。自古以来,这处形胜之地便因为优越的地理位置而成为兵家必争之地,号称“山川形胜,足以控夷、制天下”,金、元两朝先后在此建都。到元朝的时候,大都已经成为中原的政治军事中心,更具有非比寻常的战略意义。
大都城中的大元皇帝妥欢帖木儿见徐军势如破竹,自知大势已去。七月二十八日,妥欢帖木儿在清宁殿召集三宫后妃和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,宣称要动身返回蒙古老家。
宦官伯颜不花进谏道:“陛下宜固守京都,臣等愿募集兵民,出城拒战。”妥欢帖木儿不听。
伯颜不花大哭道:“天下是世祖之天下,陛下当以死守,奈何轻去?”妥欢帖木儿听了大为不快,拂袖而去。
随后,妥欢帖木儿又在端明殿召见群臣,名为商议对策,实际上是安排收拾乱摊子之人,为自己逃跑做准备。左丞相失烈门、知枢密院事黑厮等都力劝皇帝固守京城,妥欢帖木儿决心已下,不肯听从。
当晚半夜三鼓时分,妥欢帖木儿携皇太子、后妃出建德门,经居庸关逃往上都开平[7],由此创造了中国历史上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。
另一面,徐达大军到达通州后,并没有乘胜进击,立即挥师进攻距离仅几十里的大都,而是驻扎在通州,按兵不动[8]。直到八月初二,滞留整整七天后,徐军才进军大都,至齐化门,将士负土填壕,登城而入。徐达本人亲自登上齐化门楼,杀死元朝监国宗室淮王帖木儿不花和右丞相张康伯等人,俘元王子六人,从根本上结束了元朝在中原的统治。
当年,元世祖忽必烈派伯颜率军二十万灭掉南宋。时间仅过百年,朱元璋派徐达将蒙古逐回大漠,同样也是率军二十万,不知道是不是历史的巧合。
在中国历史上,元代是第一个真正华夷一体、四海浑一的王朝,拥有人类有史以来最辽阔的疆域——大元帝国最盛之时,势力横跨欧亚大陆,据说从帝国的中心骑马向东南西北四方奔驰,马不停蹄,也要一年才能到达边界。然而,元朝统治中原却不过百年时间,堪称中国历史上另一桩罕见奇事。
元朝一共有十一位皇帝,第一任皇帝为元世祖忽必烈,在位三十四年。忽必烈之后,九任皇帝一共只经历了三十八年。这期间,政治阴谋和宫廷斗争层出不穷。而最后一位元顺帝妥欢帖木儿却在位三十五年。
妥欢帖木儿为元明宗和世瓎长子。元朝自元世祖忽必烈之后,皇廷内部权位之争十分激烈。致和元年(1328年)七月,元泰定帝在上都开平去世。大都群臣决定立元武宗长子和世瓎为帝,但因为和世瓎人不在京都,便先迎和世瓎之弟图帖木儿为主,是为元文宗。
与此同时,上都大臣立皇太子阿速吉八为帝,是为天顺帝。双方经过武力较量,天顺帝败北,元文宗掌握了局势。但他不忘大都群臣初衷,请求退位,立兄长和世瓎为帝。和世瓎遂在漠北草原即位,是为元明宗。为表达感激之意,又立图帖木儿为皇太弟。
兄弟二人最终在大都会面,在虚假的欢愉中举行了权力交接仪式。仅过几日,元明宗和世瓎即被大臣燕帖木儿下毒害死,时年三十岁。图帖木儿再度被拥立为帝,得以成为名正言顺的正牌皇帝,此即大元历史上有名的“天历之变”。
身为元明宗和世瓎长子,妥欢帖木儿也成为宫廷政治斗争的牺牲品,先后被流放到高丽[9]的海岛和静江。元文宗图帖木儿为了贬低妥欢帖木儿身份,还刻意命奎章阁侍书学士虞集草诏,告示天下,称妥欢帖木儿乳母之夫曾经提及元明宗在世之日,经常说妥欢帖木儿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,以此来暗示妥欢帖木儿没有当皇帝的资格。
无独有偶,民间一直有种说法,说妥欢帖木儿并非蒙古人,而是宋恭帝赵显的亲生儿子。赵显是宋度宗唯一嫡子,为全皇后所生,即位时才四岁,在位仅两年,即做了元军的俘虏。可以说,他还处在懵懂无知的孩童时代时,便已经遭逢了国破家亡的悲惨,经历了人主沦为囚徒的凄凉。
赵显被押送到大都后,先是被降为瀛国公,安置在上都开平,并娶蒙古公主为妻。然赵显长大成人后,显示出一些异于常人的征兆。元世祖忽必烈听闻后,开始有些不放心起来,便派赵显到吐蕃[10]学习佛法,实际上是逼迫他到雪域高原出家,彻底与世隔绝。
赵显无力左右自己的人生,只得收拾行装启程。到吐蕃后,他住在萨迦寺中,法号“合尊法宝”,还学会了藏文,从事佛经翻译工作,竟然由此成为一代高僧,有《因明入正理论》《百法明门轮》等作品传世,曾任总持之职。
元英宗至治三年(1323年),赵显一时心血来潮,偶尔吟诵旧作道:“寄语林和靖,梅花几度开?黄金台下客,应是不归来。”
被暗中监视的人听到,密告赵显写诗煽动江南人心。元英宗于是派人到吐蕃将赵显杀死,时年五十三岁。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
章节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