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里头的关键就在于身份的问题,同样的事,并非是身份高的人就可以做,而在于这个身份是否恰如其分。
假若身份高贵的袁绍敢杀宦官蹇硕的叔父,那么就事情就极为严重,你袁绍好大的胆子,居然敢杀蹇硕的叔父,真以为我们宦官好欺负?而在当时,宦官的势力如日中天,即便是四世三公的袁家,只怕也保不住袁绍。
而曹操身份虽然低下,偏偏他也是出身宦官家庭,一个宦官的子弟,杀了另一个宦官的叔父,这就成了宦官的内部矛盾,绝不可能引发整个宦官阶层的同仇敌忾,而蹇硕的叔父毕竟犯了罪,本就理亏,所以曹操不过是贬了个官,却因此赢得了巨大的名望。
这就是问题的关键,虽然那时的曹操年纪不过二十,可是他这种家庭出身的人,那时候的曹操也早已过了脑子发热的年纪,他之所以杀蹇硕叔父,并非是因为他嫉恶如仇,只不过曹操聪明的看穿了这一层关系,并且付诸行动,借此跻身入士大夫的阶层。这也为他往后的霸业,铺平了道路。
……
现在处死武三思,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,秦少游绝不能杀武三思,因为秦少游是一方诸侯,擅杀武三思,这对于朝廷来说,不啻是谋反的信号,即便武三思犯了天条,朝廷也绝不会容许秦少游对一个亲王动手,今日秦少游若是敢动一个亲王,那么明日,秦少游岂不是要造反?
此例一开,则天下大乱。
所以固然现在的秦少游比狄仁杰高的多,却绝不能动武三思一根毫毛。
可是狄仁杰不同,狄仁杰名望巨大,他认为武三思犯了罪,那么在天下人看来,武三思定然罪无可恕,而狄仁杰在此要处死武三思,天下人不会认为狄仁杰与武三思有什么私仇,也不认为狄仁杰这是要谋反,天下人只会认为,狄公嫉恶如仇,狄公为了诛杀奸贼,甘冒国法。
同样是先斩后奏,结果却是大不相同,就如在太宗时期,尉迟敬德若是处死了一个身份高贵的人犯,可能会被人诬告谋反,可是魏征这样的人若是处死了一个高贵的人犯,那么天下人只会认为魏征刚正不阿,不惧权贵。
所以……当韦正德口口声声要弹劾的时候。
秦少游只是笑,弹劾吧,人……又不是我杀的,你愿意弹劾,也弹劾不到我的头上。想要弹劾狄仁杰?吓……朝中的百官,又不是傻子,狄仁杰是正义和清正廉明的化身,按照普通人的逻辑,只有奸臣才会诬陷忠臣,谁想要做这个奸贼,那么就请便。
至于韦氏……
韦氏就算要追究,也只能追究到狄仁杰为止,偏偏追究一个声望如此巨大的狄仁杰,对秦少游来说不会有任何的损失,反而会让韦家陷入天下人的非议之中,削弱不了秦少游,又让自己深受其害,这不是得不偿失吗?韦氏不蠢,不会做这样的亏本买卖。
所以……秦少游已经认定,韦正德不过是在借此来找回自己的颜面而已。
而韦正德听到秦少游回了一句‘欢迎弹劾’,老脸一红,竟是无言以对,一时之间,又羞又怒,他于是冷笑,恶狠狠的道:“走着瞧吧。”
“且慢!”
“什么?”韦正德心里咯噔一下,想不到秦少游这时候叫他。
他回眸,见秦少游面无表情的盯着自己,秦少游好整以暇的道:“韦都督,你需要明白一件事。”
韦正德不服气的道:“还望指教。”